哈爾濱理工大學首任校長“兩彈一星功勛”王大珩院士逝世
2011-07-23
2011年7月,我國在原子彈光譜儀和中國光學及儀器儀表行業(yè)泰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大珩因病于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王大珩院士曾任哈爾濱理工大學前身哈爾濱科技大學校長的王大珩曾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是中國光學、儀器儀表和計量科教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在哈理工校園里,許多師生向艾克賽普記者表示,雖然早知道王大珩老校長一直住在醫(yī)院里,但噩耗突然傳來,全校師生都很沉痛,悼念老校長,緬懷他為我國光學工程技術發(fā)展作出的突出貢獻。哈爾濱理工大學網站的醒目位置,一條消息刊出:“沉痛悼念我們的老校長王大珩院士”。
1978年5月24日,六十三歲的王大珩來到即將改建哈爾濱科學技術大學的黑龍江工學院任校長。當時的黑龍江工學院經過文革折騰已處于校舍破亂、師資流失奇缺、資金匱乏的艱難境地,全院只有4個系8個專業(yè),共有師資250人。
王大珩一上任便部署建校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辦學方向、專業(yè)設置、師資引進等諸多問題,為哈爾濱科技大學振興鋪墊了基石,指明了發(fā)展方向。
記者從哈理工大學了解到,1978年至1983年,中科院和國家儀表局為學校無價調撥原材料、元器件、實驗與生產設備等1050件,價值850萬元,學生宿舍、學生食堂等相繼建成。百廢待興的哈爾濱科技大學從此走出一窮二白的低谷,步入欣欣向榮的坦途。
在哈創(chuàng)建應用物理專業(yè)
采訪中記者得知,是王大珩在哈爾濱創(chuàng)建了技術物理系應用物理專業(yè)。當初,創(chuàng)建哈爾濱科技大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儀器研究開發(fā)專門人才。1978年9月,他在第一批新生開學典禮上說:“為什么我們中國留學生在國外學習多有建樹和成就,是因為國外儀器儀表設備先進。”
據了解,哈爾濱氣候干燥,適合搞儀器儀表,王大珩校長指示籌建技術物理系應用物理專業(yè)。他打比方說,就像演戲,演員在臺上演出,有好的音響和燈光布景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新型儀器儀表研發(fā)要在技術物理基礎上,與精密機械、電子計算技術等結合,把測試技術、新型儀器儀表研究與開發(fā)以及特殊元器件制造工藝作為技術物理的培養(yǎng)目標和方向,確定1979年在全國統(tǒng)招大學生。
根據王大珩校長指示,哈爾濱科技大學建立開放型實驗室,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既要會做實驗還要會設計實驗。專業(yè)課老師要搞科學研究,不斷提高專業(yè)技術技能,走教學、研究、生產三結合道路培養(yǎng)高素質科技人才。
如今,在王大珩校長辦學思路培養(yǎng)下,哈理工大學畢業(yè)生普遍受到大學、研究所和企事業(yè)單位好評,很多成為專業(yè)技術骨干。
心系哈理工30多年
昨天,記者在哈理工宣傳部看到了一份珍貴資料王大珩校長1988年為學校的題詞,“我們要有:獻身的精神,求實的態(tài)度,革新的氣質,勤儉的作風,集群的性格,樂觀的情緒。”三十多年來,王大珩身兼多項重要職務,不管工作怎樣繁忙,逢請必到,即使路過也要到學校來聽一聽看一看,和老師學生見見面。
王大珩每次來校都帶來科學技術的最前沿信息,每次講話中都有專題報告內容。1995年9月來校,講話中包括講述信息高速公路現狀與發(fā)展前景的內容。1998年4月有關學校學科規(guī)劃征求老校長意見,老校長立即表示“我去!”老校長夫人顧教授說:“4月份哈爾濱停暖氣,太冷。能否下個月去?”老校長立即說:“我是校長,我得馬上去!”
2000年9月6日,哈爾濱理工大學50周年校慶,85歲高齡的老校長又重返學校,在觀看校園和實驗室后,他說:“高等學校的教育要為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服務,要尊重實踐的需要,要切實做到科學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本科教育一定要強調基礎寬厚、理工科也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做到全面發(fā)展,適應未來建設需要。”如今王大珩老校長的諄諄教導和慈祥面孔,讓哈理工廣大師生記憶猶新。有師生向記者表示,老校長功勛卓著,清廉簡樸,所得獎金幾乎全部捐出;為人謙和,平易近人,展現出一心為國為民的科學家“平凡質樸”的生活本色。
記者了解到,目前,哈理工大學正在籌建“王大珩館”,將老校長在學校時的物品以及為學校的題字等進行整理。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