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五大權威核專家談輻射
2011-03-28
對美國民眾危害不大
陳竹舟:中核集團科技委研究員、環(huán)保部核安全與環(huán)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核事故應急協(xié)調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陳竹舟:即使目前有媒體報道放射物將飄到美國,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對其環(huán)境安全和公眾健康產生影響。除了美國,核輻射還有可能飄往別的地方,因為它一直隨大氣“行走”,同時不斷稀釋。對韓國可能影響稍大,但同樣不會達到危害民眾健康的程度。因為目前出來的數據不是很多,所以不好做預測。
我目前最關注的,是福島核電站事故能否盡快得到控制和它對福島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這種近距離污染,可能會對環(huán)境造成較大的危害。距離核電站30公里以內的居民,暫時需要撤離或隱蔽,但從長期來說,還不能說人們以后無法在此繼續(xù)生活。
對于日本核輻射,中國老百姓千萬不要緊張,目前對我們肯定沒有影響,大家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工作和生活。
錯誤報道加重百姓恐慌
王仲文: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輻射安全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一直從事輻射生物效應研究。
王仲文:事實上,我一直不太相信日本的放射性物質會飄到美國,因為這次核爆炸和切爾諾貝利事故不一樣,那個是放射性噴發(fā),輻射物質進入大氣環(huán)流層,然后再慢慢降落,傳播的距離非常遠,整個北半球都受到影響。但日本福島的輻射物質屬于低空擴散,吹不了那么遠。即使放射性物質飄到美國,其輻射劑量還不如在1萬米高空坐飛機受到的輻射大。
目前,我最關注仍留守在福島核電站的工作人員及半徑20公里以內人員的健康安全問題。他們中很多人日后患癌癥的幾率會比普通人高。但有些不科學的錯誤報道,無形中增加了老百姓的恐慌心理。比如有報道稱,目前仍堅守核電站的50個人中,有70%很可能會在兩周內死亡,這絕對不可能。有確切資料表明,切爾諾貝利7級的核事故中,因受到急性外照射(約7000—12000毫希)而死亡的,只有28名消防人員,其他受過量照射的人員,只是患癌癥的數量增加。還有很多專家都在媒體上講:“人受到6000毫希以上的輻射就可能死亡。”但他們沒有說明一個重要前提,這就是“急性一次性全身外照射”。所以,即使日本核污染傳到中國,也完全沒必要恐慌。
控制住反應堆最關鍵
陳曉秋:環(huán)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研究員
對于核輻射會不會飄到美國,我早前曾看過一個美國核輻射委員會的估算。他們指出,只有在非常極端的條件下,即核反應堆中的反射性物質全部融化,以氣態(tài)形式放入大氣中,隨大氣運動而擴散,才有可能擴散到美國。目前即使經過太平洋,飄到了美國,量也會變得極其分散稀薄。
我目前最關注日本核電站的反應堆損毀情況能不能控制住,不再繼續(xù)惡化。從現在的情況看來,即使發(fā)生最壞情況,對中國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大家一定不要恐慌。
放射物越飄量越少
柴國旱:環(huán)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總工程師
核輻射就算飄到美國,量也會很少,完全不用恐慌。接下來輻射物質可能向其他地方擴散,但擴散過程中不斷稀釋、沉降,再加上降雨過程,將使輻射物質數量逐漸減少。
目前,我最關心核反應堆芯余熱的排出?,F在一、二、三號堆都在注入海水,情況沒有繼續(xù)惡化。三號堆用消防泵打水,效果也不錯。再加上架設電纜到核電廠,從而能夠穩(wěn)定供電,都是利好消息,所以不太可能發(fā)生堆芯爆炸,大家完全不必恐慌。這次日本核事故,對中國居民的生活、健康完全沒有影響,即使放射性物質向中國轉移,中國公眾也不用過分擔心。
日本教訓警示我國
桂立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輻射防護與環(huán)境保護研究室教授。長期從事輻射防護與保健物理教學與科研工作。
桂立明:日本核電站在應對地震、海嘯的過程中,有些經驗教訓值得我國借鑒。日本2006年曾發(fā)過一個文件,說其核電站不怕海嘯侵襲,但這次事故說明,他們對海嘯并沒有做好充分準備。我國核電站大部分建在沿海,同樣有面對海嘯的可能。我國核電站防地震沒問題,但防海嘯的準備稍有不足,讓人擔心。比如大亞灣核電站有防海嘯堤,但只能防住二三米的海嘯,像日本這次10米的海嘯就無法應對,必須想別的出路。到2020年,我國核電站數目,可能和日本現在的數目差不多,達到50多個,其經驗教訓對我國核安全非常有用。
另外,我們距離日本1000公里,就算把福島核電站的6個反應堆全推到海里,也不會對我國人民的健康有太大影響,我們不要自己嚇自己。
最新資訊